現流網獲 粗鱗豆仔

現流網獲 粗鱗豆仔 – 正式名稱『大鱗龜鮻』,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,臺灣四周海域均常見。辨識重點在於胸鰭為黃色,基部具金黃色斜斑,本種魚體型較小,又沒有烏魚有飽滿的卵,故經濟價值不像烏魚來的高,魚肉適合煮湯或紅燒皆不錯。
【IUCN瀕危狀態】: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
參考資料來源: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/

現流養殖 塭豆仔

現流養殖 塭豆仔 – 正式名稱『前鱗龜鮻』,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,而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,臺灣除東部外各地沿岸或河口區均有。台灣俗語說『十月豆肥到沒頭』,肉質細緻美味,適合煮湯或醬燒、紅燒皆不錯。台灣目前有成熟的養殖技術。
【IUCN瀕危狀態】: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
參考資料來源: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/

現流網獲 烏魚

現流網獲 烏魚 – 正式名稱『鯔』,主要棲息環境為沿岸沙泥底水域。幼魚時期喜歡在河口、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生活,隨著成長而游向外洋。臺灣在每年冬至過後,烏魚會洄游南下產卵,而經過台灣海峽,因此有「信魚」之稱,臺灣四周海域亦均有產。

有句俗諺「小雪小到,大雪大到」,它的意思是:從小雪時節,烏魚群就慢慢進入臺灣海峽;到了大雪時節,因為天氣越來越冷,烏魚沿水溫線向南迴流,匯集的烏魚群也越來越多,整個台灣西部沿海都可以捕獲烏魚,產量非常豐富。

因此每年冬季是主要漁期,為高經濟價值魚種,母魚魚卵可乾製為烏魚子,價格昂貴,俗稱「烏金」,是桌上佳餚,雄魚精巢亦可供食用,俗稱「魚膘」。
【IUCN瀕危狀態】: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
參考資料來源: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/

現流養殖 赤目豆仔

現流養殖 赤目豆仔 – 中文正式名稱『綠背龜鮻』,又俗稱『溪呆』,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地形的海域,而河口區或紅樹林等半淡鹹水海域亦常見其蹤跡, 臺灣四周海域除東部外均有。肉質美味,魚肉適合煮湯或紅燒皆不錯。『赤目豆仔』與『烏魚』、『塭豆』是台灣鯔科養殖的三種常見魚種。 其中『塭豆』比『赤目豆仔』的價值更高,因此零售市場常以『赤目豆仔』混充販售牟利。
【IUCN瀕危狀態】: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
參考資料來源: http://fishdb.sinica.edu.tw/chi/species.php?id=381180